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再次成為城市設計主向

決策者預測,2050 年全球城市人口將會增加 20億。城市規劃研究學者 Tim Stonor 教授認為,為了以可持續方式回應人口增長,城市規劃必須更加着重「以人為本」的思維、以科技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並互相提供支援。

Tim Stonor 教授同時是一名建築師,是行業公認的空間設計專家,現時於總部設於英國的建築及城市規劃公司 Space Syntax 擔任董事總經理。作為以科技制定城市規劃策略的領航者,他提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訊息:全球有不少重要城市,因為無法應對人口增長衍生的問題如擠迫、清潔不足、對疫症的疑慮、以及現今對汽車的過份倚賴等等,而變得不再宜居。

更甚的是,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及空間設計藝術,亦逐漸被人遺忘。

然而,Stonor 在其職業生涯中,透過借助最新的模型工具及邀請不同城市持份者的參與,重新引證這種經典的空間概念,如何讓城市得以成功發展,並為舊有的思想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適宜步行的城市,在維持健康、改善環境及經濟上均有有益處。
適宜步行的城市,在維持健康、改善環境及經濟上均有有益處。

回歸步行城市

「人類的生活原本就是縱橫交錯的。」Stonor 指出,「城市的起源本來是由可行走的大街小巷所組成,人們可以推測到自己身處的位置,並可以在合理的距離內到達其工作場所及購買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這種模型在 150 年前開始瓦解。」

「我們的使命是讓城市中心重新恢復這些以人為本的原則,但轉以一個可持續和更具規模的方式運作,以配合龐大的人口增長。」

Stonor 選擇回歸根本,重新採用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方法,是基於對實際數據的觀察。

他稱讚公司的全球團隊,除了作為建立都市模型藝術的先行者,亦創立了演算方法及數碼工具,協助 Space Syntax 的工作。但他堅持在其工作上,加強人類學的元素,甚至以 Space Syntax 研發的「宜步行指數」,作為城市的評級標準。

以科技推動的智能城市可以將人、社區和經驗連結
以科技推動的智能城市可以將人、社區和經驗連結

在街道的層面,振興城市生活

比起從前,我們在城市設計的立足點已經變得截然不同。Stonor 解釋,「我們現在的規劃會更強調從『人』的角度出發,並參考大量公共及私人數據庫,以了解人們如何移動,哪處是穿梭點……甚至哪裏是犯罪黑點。」

Stonor 的設計讓人們回歸根本 — 一種由縱橫交錯的街道所組成的城市藍圖。他避開使用導致城市出現分離狀態的特長高速公路,選擇了可步行的公共空間和重建的鄰里關係。

他希望可以減少使用車輛、減低碳排放,並受到一個他十分敬佩的同事 — 荷蘭建築師 Jan Gehl 設計的步行城市模範所啟發,希望提升「步行足跡」。他亦喜歡可以遮陰的大樹,因為它們可以降低街道的溫度,並再次吸引人們重返附近的購物中心、海濱長廊、廣場、市集。

Tim Stonor (左) 及 Tessina Czerwinski (右)
Tim Stonor (左) 及 Tessina Czerwinski (右)

前期合作對城市規劃的重要性

Stonor 十分反對分離式設計思維,他認為現時有不少城市問題,都是因為此思維所導致。

「一個成功的城市規劃,當中包括持份者的早期合作,而他們必須對城市各運作層面有充分理解 — 這是一個『系統之系統』:包括人流網絡、能源網絡、通訊網絡以及道路網絡。」他指出。

「相似地,傳統概念認為,若要將新、舊建築的設計及用途無縫融合,亦要有賴擁有者、管理者及用戶的緊密合作。」 Tessina Czerwinski,通力集團智能及可持續城市項目總監指出。

「我們以往為建築物進行規劃時,一般會預料其建築用途會持續50-100年。但這種想法已經有所改變了。」

「科技的進步、人口統計上的改變,以及商業模式的轉變,凸顯出新建築物生命週期的思維重要性:更靈活、更互聯、更環保,以及易於配合建築物的用途改變。」

「建築物是城市的骨幹。」Czerwinski 道。「我們如何擴充科技的應用層面,並與之產生聯繫,將會為未來城市,帶來不一樣的人類經驗。」

以實際數據為本,作出城市規劃,有助令城市生活變得更加蓬勃。
以實際數據為本,作出城市規劃,有助令城市生活變得更加蓬勃。

升降機數據反映人類行為

Stonor 深信,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充實數據支相關數據,有助我們理解最近被人們遺忘的生活習慣。

通力所提供了的有趣數據,應該是引證 Stonor 看法的不二之選。

「我們每天協助超過十億人安全移動。」Czerwinski 指出。「我們的數據反映了人們的行為,生活習慣的改變,並透過合作,提升設備的靈活度及復原力。」

通力最近分享了一個有關世界主要城市的升降機使用數據,追蹤了人們從新冠肺炎疫症爆發初時到現在,使用升降機的行為轉變。

「這數據反映了甚麼建築具備復原能力及其兼負的重要使命,以及它對社區有着甚麼意義。」Czerwinski 補充。

「透過科技的幫助 — 以及與客戶和合作夥伴保持更緊密的合作 — 我們不但可以在建築物及其周邊環境創造更順暢的客流體驗,亦可以延伸至社區、甚至是整個城市。 從不同方面,讓城市環境擁有更強大的復原能力。」

金融時報的相關文章:
Next-level cities – What lifts can teach us about the pandemic, and about the future of our cities

分享此頁

WELCOME TO KONE!

Are you interested in KONE as a corporate business or a career opportunity?

Corporate site

Would you lik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solutions available in your area, including the local contact information, on your respective KONE website?

Your suggested website is

United States

Go to your suggested website